全国咨询热线:010-80364037

    《 肖存兴:光芒在我心(连载Part1)》—郑州市萧记面食有限公司董事长

    分享到:
    点击次数:2018 更新时间:2017年08月16日16:40:36 打印此页 关闭

    人物名片:郑州市萧记面食有限公司董事长。信奉人对了世界就对了的肖存兴,20年专心一碗面,把烩面做成了郑州的城市名片。




    肖存兴在圈子里无疑是低调的。

    不爱交际,没有活跃地呼朋唤友。20多年在郑州把一碗烩面做成城市名片的老肖,在同行看来,沉稳得近乎狡猾。

    肖存兴在圈外无疑是神秘的。

    没有太高的曝光率。郑州的老百姓并不知道,自己隔几天不吃都想得慌的家门口的那碗三鲜烩面,它背后的老板,到底有着怎样的前尘往事。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散发着光芒,喧哗耀眼,气象万千,走到哪里都会成为焦点。一种低调内敛,光芒在心,你只有走近他才可以感受他内在的光华灿烂,沟壑起伏,且愈近愈温暖。

    肖存兴显然属于后者。

    “泼凉水”泼出来的高档三鲜面()


    下午三点多的萧记三鲜烩面美食城,安安静静。大厅里几个刚结束忙碌的服务员在低头打盹。门头上范曾题写的9个大字依然耀眼。门口由萧记修的那条货栈街上,一位牵着小孩儿的老太太正慢慢走过。

    刚刚午休起来的肖存兴先生在二楼的办公室等我。没有传说中的封闭神秘,面前的他气质温和整洁。不说话时稍显冷峻,一笑起来,眼角眉梢的温暖便如海底的水草,丝丝缕缕荡漾开来。

    咽下一口苦苦的冬凌草茶,他说起过去的24年。那些关于萧记烩面的往事,就像茶盏里的水,尝起来那么苦,咽下去却慢慢有了回甘。

    肖存兴的老家在新乡封丘,祖上姓萧。当时村里以肖姓居多,登记户口的时候,嫌萧字写起来麻烦,就改成了肖。“但后来开饭店的时候,我还是用了祖上的萧字。”

    肖存兴说的后来,是1986年。那时候在河南省公路运输公司汽车一队做修理工的他,准备下海做生意。但做什么生意,肖存兴其实心里也没太大的谱。

    “那时身为厨师的爷爷在我耳朵边不停地唠叨:好好的工作你不想做,不如跟我学做饭算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就想河南是农业大省,中原人一年四季都以面食为主,春秋天吃卤面,夏季吃捞面,冬天吃汤面,我何不开个面馆?”想到这里,肖存兴异常兴奋。

    但爷爷又给他泼了一盆凉水。“开面馆?满大街都是!你拿什么和合记、冯记、丁记、刘记烩面比?人家这些老店做了这么多年,已经深入人心了。”爷爷的一番话像一盆凉水泼醒了兴奋的肖存兴,开饭馆最要紧的是人无我有,不能跟别人一样。“当时的郑州,满大街都是羊肉烩面,我就寻摸着,你做羊肉烩面,我能不能做别的烩面?”

    当时父亲萧鸿河在百货大楼老邮政局对面的八食堂里做大厨,“他掌勺做的伊府面,就是把面油炸后经高汤烩制,加上虾仁,白木耳、黑木耳,已经是非常高档的面食了。”

    肖存兴请教了爷爷和父亲,家人商量以普通菜肴为基础,把高档海参、鱿鱼、猴头加入普通面食,“这样肯定能一炮走红。”

    1986年夏天,人民路与东太康路交叉口的三角地带,一个挂着萧记烩面的小馆子开张了。说是小馆子,其实就是个大塑料棚,“一圈布篷,一张矮桌,一条板凳、一锅汤,我和弟弟一个拉面,一个下锅,萧记烩面就开张了。“

    简陋的小馆子,许多人吃后却禁不住赞不绝口。那个烩面的味道真好啊,汤汁不像满大街的烩面汤漂着浓浓的肥油,它鲜且清亮。面条轻薄、筋道、爽滑,嚼头十足。挑起面条,里面有海参、鱿鱼、猴头、黄花菜、黑木耳、豆皮丝、粉条……超级丰富。

    “在当时的很多高档宴席上,都吃不到海参、猴头,这样一碗面里,竟汇聚了这么多珍奇食材,一下子就把人吸引过来了。”

    几个小故事 一个大情结()

    把烩面提高了一个档次,同时又让普通大众能消费得起的三鲜烩面,最终形成了滋养不过补、味美不过鲜、油香不过腻的“三不过”特点。

    当时市面上卖的烩面,都是4角钱一碗,但起价1.2元的萧记三鲜烩面依然卖得红火。“当时我们店里也有羊肉烩面。客人进来我们就问:您吃三鲜的还是羊肉的?客人答道:我来萧记肯定是吃三鲜的了,吃羊肉我来这里干啥?”

    肖存兴一直记得一个外地的客人。下午三点多,提个大包,带个小孩来店里吃饭。“小孩儿吃了几口在旁边开始玩儿。就见那大人头埋在碗里,嘻里呼噜吃一口说声好吃,再吃一口又说一声好吃,那天我数着他连说了12声。”

    虽然只是一圈篷布,下雨的时候,外面大雨,一道红一道绿的棚子里滴答着小雨,但口口相传中萧记烩面的名声还是在这座城市传播。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下雨天一刮风,雨滴便穿过帐篷的缝隙,落到顾客碗中,但顾客们却没有怨言,依然埋头大口大口吃面,呼噜呼噜喝汤。”

    有一天,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提个饭盒来买烩面。当时萧记烩面馆门前的路坑坑洼洼,加之刚下过雨,买好面的孩子刚出店门,就噗通一声滑到在地,面也洒在了地上。孩子咧着嘴想哭,一旁正在拉面的肖存兴赶紧扶起他:“孩子,别哭别哭,叔叔马上给你再做一碗。”肖存兴麻溜地拉面,煮好装入饭盒,又差人把孩子送到家门口。

    吃的人多了,有人在萧记烩面简陋的点菜单上写了一首打油诗:猴参鱿,三鲜俱备。更有易牙调羹手,色香味,一应俱全。

    这个城市的人们,如此地热爱这小小的一碗面,这让肖存兴特别感动。他在心里发誓:有能力了,一定要把帐篷变成大雅之堂,给客人一个吃烩面的舒心环境。

    走进大雅之堂()


    1988年,肖存兴的地摊变成了100多平方米的饭馆。1992年,东太康路、建设路两家分店同时开业。三年后,萧记三鲜烩面美食城在郑汴路开业。

    两层楼的美食城,有画廊,有名人字画,还有包间。这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郑州还是新鲜事物。

    “当年的烩面,几乎都还栖身在路边小摊或小馆子,第一次把烩面引入厅堂已经够超前,把商城文化跟餐饮文化联系起来则更让同行们感叹:想不到!”

    之所以要做画廊,肖存兴说主要源于小时候听评书的经历。当年的肖存兴,在人民路附近的老坟岗居住,“当时的老坟岗在郑州妇孺皆知,相当于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和成都的青羊宫。”

    “说书先生说起《水浒传》里英雄聚义,青梅煮酒论天下,或是《红楼梦》大观园中莺啼燕咤,匙箸交错的贵族盛宴,免不了来一句‘一进厅房,但见那壁画如何如何’之类的话,我就想,要做高端餐饮,就不光是吃个烩面那么简单了,还得有文化,跟城市的历史典故结合,让人一边品美食,一边赏文化。”
    萧记的名号就此风生水起。“吃烩面,到萧记。”成为食客们的流行语。而在90年代中期的郑州餐饮界,也有了三个因文化而被人口碑流传的饭店。“一个是越秀的三联文化名人讲座,一个是燕蓉园的歌舞表演,一个就是萧记烩面的画廊。”

    也就是从这时候,肖存兴开始丰富烩面的配菜。许多豫菜开始被挖掘改良,在萧记美食城的包间里亮相。

    “比如大葱烧海参、酸辣广肚、月牙水饺等等。原来的广肚是奶油扒广肚或者雪山广肚,改成酸辣味道后卖得更好了,有几个后来还被评为中华名吃。”

    1996年,肖存兴正式申请注册了“萧记”商标,同时成立了郑州萧记面食有限公司。肖存兴的面食大计,就此走上快速通道。

    人对了,你的世界就对了()


    在肖存兴看来,一个人信守的世界观,一定是与他生长的环境分不开的。

    肖存兴做生意,就信守一个词:“诚信”。

    而这个词,最早教给他的,是老坟岗的说书人。

    “我1950年出生,一直在老家长到8岁。1958年我父亲从开封调到郑州,我就来省会上学了。”

    那时候家在铭功路上的聚玉里,出门不多远就是郑州最热闹的老坟岗。“拉洋片的、耍猴变戏法的、卖大力丸、全鹿丸的、说书弹唱的、算卦看相的,……郑州几乎所有吃喝玩乐的内容都集中这里了。”

    就在这样一个聚集了几乎所有江湖行当和典型世相的表演场里,肖存兴成了常客。“一放学就挤进去听评书。家里大人找不着我了,去书场一看,准在那儿。”

    “小弦子一拉忽隆隆隆隆,三言两语就开正封。上一回说的是武松打虎,还有那半本没唱清,哪里打断哪里讲,哪里记住哪里听……”

    《东周列国志》、《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在这江湖和神怪气息浓厚的氛围里,肖存兴支棱起耳朵,如痴如醉。书里的结拜情深、侠肝义胆,一诺千金,这种种由说书人长袍马褂折扇慢摇,惊堂木一惊一乍的杂说俚语中阐述的思想,一滴一滴浸润着少年的心。令他情绪起伏,乐不思归。

    也许连说书人都无法想到,若干年后,有人竟从他的评书推演出了诚信为本,、义字当先的生意经。

    2012年6月,肖存兴走进郑州文庙的“道德大讲堂”讲述自己20年诚信经营的这碗面。“你做人做对了,做好了,你的世界就全好了。”肖存兴最后说。

    热烈的掌声中,有人在留言簿上给肖存兴写了一段话:“二十年一段路,二十年一碗面,变化的是经营理念,不变的是做人根本。二十年呵,老肖,守护诚信,守护这一碗面”。

    碗里有乾坤 面中日月长()


    20年一碗面,还要保证这碗面不走样,可以认真到何种地步?

    肖存兴举了个例子。

    “顾客冲着萧记的招牌来,为的就是那口面、那口汤。一碗烩面到顾客,要走许多环节,汤有汤的讲究,面有面的名堂。”

    先说面。从和面开始,放多少水,多少面,多少盐,揉多少下,醒多长时间,都有固定标准。“三揉三醒,丢进锅里的每一片面,‘醒’的时间都要绝对一样,长则闷锅,短则筋硬。熟练的厨师,一坯儿二两的面剂,一撕两半,不多不少恰够一两”

    再说汤。放多少羊骨,肉和油都有标准比例。“一般肥瘦相当的羊骨髓熬上四五个小时,加上各种的滋补中药,才可成为底锅的高汤。”

    肖存兴说, 萧记的汤料有近20种。“核心的料包都是我多年潜心研究精制而成。”汤料的品种、比例、产地等,这些诸多细节构成了萧记老字号的核心技术,支撑起一个知名三鲜烩面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技术,被肖存兴称为第二核心竞争力的,就是食材了。

    萧记烩面的食材,面是神象的,猴头是东北山上野生的,羊肉来自内蒙赤峰的山羊,“吃牧草喝山泉,有人戏称吃的是中草药,拉的是六味地黄丸。”

    有一个很典型的细节。萧记烩面的豆类制品不是来自菜市场,而是专门找人量身定制的。“在人民路店,几乎是桌桌必点的菜。”

    有一天一个外地客人来吃饭,坐着等面的时候,看别的桌上都有豆腐丝,就问服务员:“为啥我没这个菜?”

    服务员笑了:“你没点这个菜啊!”客人也笑了:“我看每桌都有,还以为是你们送的呢!”

    另外一天,中央电视台的人来了,看着肖存兴熬汤。下骨、下肉、下油,仔仔细细地抓好料放进去,然后不紧不慢地文火咕嘟了4个小时,感叹道:“哎呦,熬个汤还怪复杂哩!”

    肖存兴笑了:“那你说哩!时候不到,油煮不化,骨头里的营养也出不来啊!”

    碗里乾坤大,面中日月长。小小的一碗烩面,对肖存兴来说,里头的学问大着呢。

    世博会()

    2010年4月,世博园内的“中华美食街”为了给参观者提供一个品尝中华美食的绝佳场所,在全国各省市筛选最具地方特色的餐饮企业入驻,萧记烩面和四季胖哥经过层层筛选,代表河南进入世博会。

    “4月13日一大早,我就和弟弟存国来到了我们在上海的合作伙伴东方航空食品公司的厨房,进行萧记烩面入驻世博园的最后一道工序,熬制老汤和制作烩面片。”

    肖存兴和肖存国是4月12日到达上海的,目的就是亲手熬制老汤和制作面片,并向东方航空食品公司的厨师们传授技术,让世博园的参观者吃到正宗的萧记烩面。

    精选了腿部羊肉和羊骨,加上特意从郑州带去的秘方,熬了整整四个多小时,第一锅汤终于出来了。按照原定计划,熬制好的老汤要经过速冷,然后进行储存。速冷后的老汤和羊肉、面片等都将分别按5公斤一包进行打包,运抵世博园中华美食街。

    “但后来我们发现,经过速冻后的老汤和面片,不新鲜,出不来那个味儿。我们就跟组委会商量,反正得在现场支大锅煮面,能不能让我们现场加工,在保证味道更鲜美的同时,加上拉面时的表演,还能更吸引人气。”

    组委会同意了。4月19日晚上,肖存兴他们拉着大锅以及各种家伙进入了世博园。第二天,萧记烩面的摊位上,大锅在咕嘟嘟的熬汤,帅气的大厨们一块面剂在手,两端起握,一点点地轻放纵急扯起,那面倏忽变长,倏忽翻转,一道道白光闪过,眨眼功夫,面已拉好。

    这颇具表演色彩的加工方法吸引了大批观众围观。等一碗清香四溢的三鲜烩面到手,喝一口香喷喷的汤,吃一口劲道爽滑的面,游客们纷纷感叹:“没有想到上海世博会上也能吃到这么好的河南烩面。”而另一些外国游客吃完后,也都竖起大拇指赞道:“河南面好!”

    2013年6月,中国饭店协会在杭州召开第二届中国饭店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3000多家企业带去了500多种面条参评,最后萧记烩面与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四川担担面等一起荣登“中国十大面条”榜。

    “为了让评审品尝到最正宗、最美味的河南烩面,我们萧记的工作人员自带锅灶,将高汤冻成冰块用飞机托运到杭州,现场进行制作。中国10大面条,其他地方都是以地名命名的,只有萧记是以企业命名。”

    上一条:《管理沟通学专场培训》--食尚集团山东老家连锁CEO赵勇强授课(北京 10月23-24日) 下一条:《樊胜武:我不是个生意人(连载Part2)》—河南阿五美食有限公司董事长